人人都應該懂一點項目思維
素材來源:【人人都是產品經理】
使用內容出于傳播和學習的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權,請與聯系,將及時更正刪除。
你是否在工作中遇到很多棘手問題,不知道怎么做,也不知道如何下手?
是否會陷入一個又一個的臨時工作,對未來無法預測?
是否在思考過程中得到的“是”或者“不是”的對立答案,從而無法突破思維慣性,或鉆入牛角尖中......
如果你存在以上的思維問題,那么接下來的文章或許可以給你一點答案。
項目思維
項目思維相當普遍。許多行業,特別是軟件開發人員,都將職業生涯花在項目和項目管理上。大型組織通常有PMO(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,項目管理辦公室)部門。這并不奇怪,因為這種方式已經存在很久了。我們傾向于從項目的角度來思考需要完成的事情。
那么項目思維是什么呢?
是一種通用的底層思考能力,顧名思義,就是把我們所遇到的問題、場景、訴求和狀態、按照項目的方式去處理,使用“項目管理”的能力進行完善和解決。
看起來平平無奇,但其強大之處在于邏輯性、擴展性、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。
項目思維的重點在于交付。可以是對于特定功能或軟件的交付,或者說實際上是任何產品的交付。從飛機到房屋亦是如此。那么由于專注在交付上,主要的衡量標準就是時間軸和日程表。(見下圖)
在這樣的情況下,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,是否預先制定產品規格,設定具有時間節點的日程表,以及按照這些日期完成交付。
項目的組成
了解項目思維之前,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下什么是項目。
PMBOK中給出的定義,項目是產生產品、服務、成果的臨時性工作。基于我們對項目生命周期、過程、以及知識領域的理解,可以得出這樣的擴展性結論,即項目5要素:
(1)項目有明確的目標
項目一定具有一個明確的目標,這個目標是我們最后的“輸出物”,也是做項目最重要的目的。
(2)項目有明確的的資源限制
很多項目人、產品人都容易忽略的一點:項目有明確的起止時間限制、成本限制以及質量要求限制,在項目中,這些限制也被稱為“基線”。在這個前提下,做項目就變成了“需要遵守基線條件的前提下為了達成目標而進行的工作”。
(3)項目有明確的執行步驟
這一點也很容易理解,既然有目標—知道要做什么—有基線—知道限制是什么,為了達到目標、又不突破限制,那么項目工作就應該有明確的執行步驟。步驟中包括要做什么、先做什么、后做什么、怎么做以及誰來做等。
(4)項目成功需要多方協同
項目中想要進行溝通,需要主動構建溝通渠道,信息通過渠道流轉、融合,產生決策并宣傳決策。構建項目的溝通渠道也可以讓各方能夠協同,意見得以交互,最終規避很多問題及風險。
(5)項目有隱形的規范標準
項目是否成功,不僅是顯性的指標,還有很多隱形的標準需要參考。如果把考試定位成一個項目,目標是90分,雖然抄襲也能合格,但違背了標準規范,業務無法預判項目是否成功。所以在項目工作中,各項工作都需要遵守相應的標準規范,在合理、適度的狀態下開展工作,最終才能達到多方滿意,使項目成功的概率更高。
萬事皆項目,一切的事項其實都有目標、資源限制、執行步驟、信息流轉以及標準規范,那么項目思維就是在腦海中構筑這幾個方面的思維能力,讓我們可以從容面對很多工作和問題。
項目思維的組成
面對模糊環境下的模糊問題時,我們可以使用 項目思維來幫我們思考、破局。
(1)構筑目標
我們要解決一個目標、思考一個事項、完成一個任務,就需要找到這件事的目標
有時候這個目標是顯而易見的,例如“編寫項目總結報告”,或“如何應對員工流動性大”的問題,至少有據可循。
但越復雜、龐雜的環境,有時候會產生很多抽象問題和訴求,例如:如何構建項目經理考核機制以滿足當前的交付需求;“如何進行項目信息化工具和搭建獲取到項目必要的數據”等。
這類問題,我們很難快速找到核心目標,但是項目思維指導我們,此時需要換個角度去找到目標,可以從以下方面探索:
①找到提出需求的相關方,直接咨詢,獲取關于目標的建議
②找到提出需求的相關方,并找到這類訴求的工作環境、直擊相關的問題、痛點,通過對現狀調研獲取目標
③找到相同場景的歷史數據,通過分析總結獲取目標
④找到行業數據或外部專家,結合實踐找到目標
除此之外,為了目標能夠達成,應符合幾個原則,例如:可達成、可評估、可量化等。
(2)識別要素
項目包含很多要素:資源、進度、質量、溝通渠道、相關方......項目思維在識別項目目標,在思維中“立項”后,就要基于目標開展一系列工作,了解背景、原理、場景、痛點、訴求、可用資源等,順藤摸瓜,找到核心信息(如下圖)
(3)制定計劃
前兩項工作完成后,我們基本可以探索出如何實現項目的方法,也能大致歸納出步驟;如果是完全陌生的領域,項目思維仍然可以幫我們找到思路 ;
可參考以下幾點:
①找行業專家了解,打開思路,獲得框架方案;
②找歷史數據和最佳實踐方案,參考之前的成功經驗;
③找跨行業的成功案例,看能否跨界復用;
④如果是完全沒有涉及過的目標,那么就將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,找到小目標對應的成功案例
進行以上思考后,制定可以落地的工作計劃,將目標與資源連接在一起。
(4)建立標準
無規矩不成方圓,項目想要達成目標必須把資源花在刀刃上,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樣;在建立標準上,應設立如下規則:
①各相關方應遵循工作規范:怎么做好、怎么做不好;
②各相關方應遵循工作步驟:先做什么、再做什么、誰來做、緊跟前后;
③各相關方應參考質量標準:做出來的內容符合要求、遵循要求
④如果事情不在計劃內,應該按照怎樣的步驟進入正軌
(5)保持協同
在萬物互聯的時代,緊靠個人力量能完成的事項屈指可數,任何行動和目標都與各相關方有千絲萬縷的聯系,因此協同起各方優勢,結合大家的智慧與資源、經驗、時間等,可以幫助項目走向成功。
可建立以下機制:
①建立協同機制,讓大家知道自身的定位、職責
②建立溝通渠道,讓信息可以交互、流通、融合
③建立決策機制,讓目標、限制、規則可以得到共同理解
(6)風險意識
風險意識是項目思維中最重要的意識之一!
因為養成了對資源評估的思維習慣,那么潛意識就自然而然的會考慮類似的“如果資源不能按照我們要求的去運作”這類問題。
風險意識是對不確定事物的一種預測,在邏輯中模擬現實與預期不匹配時的思維場景。但風險意識不只是回答“如果無法達到”會怎樣之類的問題,風險意識還幫助提高思維的主觀能動性。
(7)主觀能動性
項目經理的主觀能動性毋庸置疑。是有韌性、不怕錘、不怕背鍋、充滿耐心的。
畢竟,面對項目的復雜場景,項目經理幾乎從來沒有覺得“只能這樣”或“非0即1”,這是避免進入牛角尖,防止思維受到局限而窄化。
懂得在絕境中尋找生機和方法,不放棄、不拋棄,是項目思維的精髓所在
人人都應該懂一點項目思維
素材來源:【人人都是產品經理】
使用內容出于傳播和學習的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權,請與聯系,將及時更正刪除。
你是否在工作中遇到很多棘手問題,不知道怎么做,也不知道如何下手?
是否會陷入一個又一個的臨時工作,對未來無法預測?
是否在思考過程中得到的“是”或者“不是”的對立答案,從而無法突破思維慣性,或鉆入牛角尖中......
如果你存在以上的思維問題,那么接下來的文章或許可以給你一點答案。
項目思維
項目思維相當普遍。許多行業,特別是軟件開發人員,都將職業生涯花在項目和項目管理上。大型組織通常有PMO(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,項目管理辦公室)部門。這并不奇怪,因為這種方式已經存在很久了。我們傾向于從項目的角度來思考需要完成的事情。
那么項目思維是什么呢?
是一種通用的底層思考能力,顧名思義,就是把我們所遇到的問題、場景、訴求和狀態、按照項目的方式去處理,使用“項目管理”的能力進行完善和解決。
看起來平平無奇,但其強大之處在于邏輯性、擴展性、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。
項目思維的重點在于交付。可以是對于特定功能或軟件的交付,或者說實際上是任何產品的交付。從飛機到房屋亦是如此。那么由于專注在交付上,主要的衡量標準就是時間軸和日程表。(見下圖)
在這樣的情況下,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,是否預先制定產品規格,設定具有時間節點的日程表,以及按照這些日期完成交付。
項目的組成
了解項目思維之前,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下什么是項目。
PMBOK中給出的定義,項目是產生產品、服務、成果的臨時性工作。基于我們對項目生命周期、過程、以及知識領域的理解,可以得出這樣的擴展性結論,即項目5要素:
(1)項目有明確的目標
項目一定具有一個明確的目標,這個目標是我們最后的“輸出物”,也是做項目最重要的目的。
(2)項目有明確的的資源限制
很多項目人、產品人都容易忽略的一點:項目有明確的起止時間限制、成本限制以及質量要求限制,在項目中,這些限制也被稱為“基線”。在這個前提下,做項目就變成了“需要遵守基線條件的前提下為了達成目標而進行的工作”。
(3)項目有明確的執行步驟
這一點也很容易理解,既然有目標—知道要做什么—有基線—知道限制是什么,為了達到目標、又不突破限制,那么項目工作就應該有明確的執行步驟。步驟中包括要做什么、先做什么、后做什么、怎么做以及誰來做等。
(4)項目成功需要多方協同
項目中想要進行溝通,需要主動構建溝通渠道,信息通過渠道流轉、融合,產生決策并宣傳決策。構建項目的溝通渠道也可以讓各方能夠協同,意見得以交互,最終規避很多問題及風險。
(5)項目有隱形的規范標準
項目是否成功,不僅是顯性的指標,還有很多隱形的標準需要參考。如果把考試定位成一個項目,目標是90分,雖然抄襲也能合格,但違背了標準規范,業務無法預判項目是否成功。所以在項目工作中,各項工作都需要遵守相應的標準規范,在合理、適度的狀態下開展工作,最終才能達到多方滿意,使項目成功的概率更高。
萬事皆項目,一切的事項其實都有目標、資源限制、執行步驟、信息流轉以及標準規范,那么項目思維就是在腦海中構筑這幾個方面的思維能力,讓我們可以從容面對很多工作和問題。
項目思維的組成
面對模糊環境下的模糊問題時,我們可以使用 項目思維來幫我們思考、破局。
(1)構筑目標
我們要解決一個目標、思考一個事項、完成一個任務,就需要找到這件事的目標
有時候這個目標是顯而易見的,例如“編寫項目總結報告”,或“如何應對員工流動性大”的問題,至少有據可循。
但越復雜、龐雜的環境,有時候會產生很多抽象問題和訴求,例如:如何構建項目經理考核機制以滿足當前的交付需求;“如何進行項目信息化工具和搭建獲取到項目必要的數據”等。
這類問題,我們很難快速找到核心目標,但是項目思維指導我們,此時需要換個角度去找到目標,可以從以下方面探索:
①找到提出需求的相關方,直接咨詢,獲取關于目標的建議
②找到提出需求的相關方,并找到這類訴求的工作環境、直擊相關的問題、痛點,通過對現狀調研獲取目標
③找到相同場景的歷史數據,通過分析總結獲取目標
④找到行業數據或外部專家,結合實踐找到目標
除此之外,為了目標能夠達成,應符合幾個原則,例如:可達成、可評估、可量化等。
(2)識別要素
項目包含很多要素:資源、進度、質量、溝通渠道、相關方......項目思維在識別項目目標,在思維中“立項”后,就要基于目標開展一系列工作,了解背景、原理、場景、痛點、訴求、可用資源等,順藤摸瓜,找到核心信息(如下圖)
(3)制定計劃
前兩項工作完成后,我們基本可以探索出如何實現項目的方法,也能大致歸納出步驟;如果是完全陌生的領域,項目思維仍然可以幫我們找到思路 ;
可參考以下幾點:
①找行業專家了解,打開思路,獲得框架方案;
②找歷史數據和最佳實踐方案,參考之前的成功經驗;
③找跨行業的成功案例,看能否跨界復用;
④如果是完全沒有涉及過的目標,那么就將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,找到小目標對應的成功案例
進行以上思考后,制定可以落地的工作計劃,將目標與資源連接在一起。
(4)建立標準
無規矩不成方圓,項目想要達成目標必須把資源花在刀刃上,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樣;在建立標準上,應設立如下規則:
①各相關方應遵循工作規范:怎么做好、怎么做不好;
②各相關方應遵循工作步驟:先做什么、再做什么、誰來做、緊跟前后;
③各相關方應參考質量標準:做出來的內容符合要求、遵循要求
④如果事情不在計劃內,應該按照怎樣的步驟進入正軌
(5)保持協同
在萬物互聯的時代,緊靠個人力量能完成的事項屈指可數,任何行動和目標都與各相關方有千絲萬縷的聯系,因此協同起各方優勢,結合大家的智慧與資源、經驗、時間等,可以幫助項目走向成功。
可建立以下機制:
①建立協同機制,讓大家知道自身的定位、職責
②建立溝通渠道,讓信息可以交互、流通、融合
③建立決策機制,讓目標、限制、規則可以得到共同理解
(6)風險意識
風險意識是項目思維中最重要的意識之一!
因為養成了對資源評估的思維習慣,那么潛意識就自然而然的會考慮類似的“如果資源不能按照我們要求的去運作”這類問題。
風險意識是對不確定事物的一種預測,在邏輯中模擬現實與預期不匹配時的思維場景。但風險意識不只是回答“如果無法達到”會怎樣之類的問題,風險意識還幫助提高思維的主觀能動性。
(7)主觀能動性
項目經理的主觀能動性毋庸置疑。是有韌性、不怕錘、不怕背鍋、充滿耐心的。
畢竟,面對項目的復雜場景,項目經理幾乎從來沒有覺得“只能這樣”或“非0即1”,這是避免進入牛角尖,防止思維受到局限而窄化。
懂得在絕境中尋找生機和方法,不放棄、不拋棄,是項目思維的精髓所在
Copyright 2005-2020 jrexpo.com Incorporated. All Rights Reserved
| 版權所有:JUST RIGHT EXPO | 備案號:浙ICP備11040755號-3 DESIGN BY:嘉諾展覽數據中心